◎修行不是在討論事情有理還是無理,而是看你遇到境界時能忍還是不能忍。

◎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,吃不了一點虧,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,就是沒有修行。

◎如果在人與人之間,仍起人非我是,則是未發菩提心,是犯戒。

◎一切都不計較,日常生活不起分別,就是修苦行。

◎不能生絲毫的瞋心,否則不能入道。

◎做什麼事都是無條件的,不要哀哀怨怨。


◎別人罵你,那是消災,給你不好臉色看,那是「最上供養」,要設有分別,如獲至寶。

◎誇我們的、讚美我們的,那都不是明師;罵我們的,才是真正明師。刺激我們,就是在成就我們。

◎出家和在家不一樣,出家沒有說對不對,對也接受,不對也接受,若能如此忍辱,慢慢就會去我相。

◎我們修行,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,分別善惡、好壞種種等,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。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,直至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,才是六根清淨,才能五蘊皆空。

◎在家人的習性,是凡事分別是非、曲直、對錯,爭長爭短的,惡心相向,出口如劍,而出家法就不同了。出家人要忍辱為本,慈悲為懷,事無分事非曲直,甚至無理的事情,也要以婉轉慈悲的心,學忍辱吃虧,一切能容,才是出家人的德量。

◎凡夫都是有個「你、我」在爭,看能不能修到沒有「你、我」這種境界。

◎論人的是非曲直,心裡起不平煩惱,那就是自己的錯,自己的過失。不去管它是非曲直,一切忍下,自心安之無事,那才對。自己不犯過失,這是修行第一道,也是最上修道之法。

◎只要一起煩惱,就是自己不對,修行功夫不到家,不管你有理還是沒理。

◎不要說眾生有善有惡,一切的善惡都是我們的分別,如果真正會修行的人,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。

◎修行不是爭對不對,而是要有這種功夫,做對了人家說你不對,你也能接受。

◎對於耳聞、眼見、鼻嗅、舌味、身觸、意念等,不去分別掛礙,則能得到解脫,這才是修行的意思。

◎凡事要去火性,要忍耐,和顏悅色以道理行之,對人要親切和藹,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臉,令人望之卻步,當法師如此才能度眾。

◎參學是在參自心,參我們的煩惱心、煩悶心、對人是非善惡的分別心,參我們對一切境界不起分別,不起煩惱,得無煩惱心、無掛礙心,是心參。

◎對人不論善人或惡人,都是心平氣和的對待,不要去看別人的過錯,這樣別人對我們印象好,我們心也清爽,照這樣做去,心無煩惱,便是花開見佛。

◎不要嫌別人這點不好、那點不好,不是別人不好,是自己的無明業感在作祟,沒有智慧,不能越過。

◎只看別人的過失,不審察自己的過失,是我們最大的無明習氣。

◎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、是對是錯,嘴裡不要亂說,肚子裡明白就好。嘴巴叨叨不休,無事也會變成有事,最後總是會惹來麻煩,害到自己。

◎別人的行為好,我們心裡不起歡喜貪愛心,行為不好,也不起憎惡心,要好好按耐這個心,不起煩惱。別人不好,別人的習氣,那是別人的事,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,那就是自己的愚痴。不論事情是好是壞,能保持這個心不動,便是忍辱。能夠衝破這一關,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,這點切要好好學、好好磨鍊,如此業障自然消除,身體自然也好起來。

◎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,對萬物一視同仁,無物不照,好人它照,惡人它也照,好、壞是別人的事,我們總要平等慈悲。若是與人計較,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。

◎修行要在最困苦、最不好的環境,越是能修忍辱。越有境界折磨,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。

◎俗家人分別善人惡人而起憎愛,而出家人對善人是如此,對惡人也是如此,一律平等慈心,於好不起貪著心,於惡不起憎惡心。那些刺激我們的,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,入寺沒剌激,便沒修沒行。

◎不可起憎惡心,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,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,不夠涵養來與人善處,錯是錯在自己的耳根、眼根的分別業識,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分別習氣,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。

◎有功夫的人,耳朵不聽人的是非,眼睛不看人的善惡,人家毀謗我們、罵我們,都當做沒聽到、沒看到,收攝六根不外馳。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,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,斤斤計較。

◎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,就是在修苦行。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,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。

◎戒行清淨,六根不染,是入禪的第一步基礎,要如龜縮六,住於清淨無染。

◎眼見不生分別,耳聽不生分別,是為「自淨其意」。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,與你又何干?只要審察自已有無過失,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。

◎寺廟是個十方道場,十方人聚集一處,一個人一個樣子,我們要自己去應付這個環境,不可能環境來適合我們的意思,在家裡甚至父母都不可能完全順己意,何況十方人?處處要能忍、能順承,心才會安。

◎若人在好言、惡言上起分別,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、惡人,好事、壞事,而起執著憎愛,以此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,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。

◎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、惡的,這些逆因緣,會啟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,成就我們的忍辱行,讓我們處處無掛礙。越是會修行的人,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。

◎出家的意義就是要了斷恩怨,要怨親平等,對惡人、有冤仇的人,我們要平等發願,度他們一起成佛,這樣我們才會起平等慈悲心。

◎別人來與你談論是非,我們唯唯諾諾就好,不去參與,則對方自退,且自己亦不被度走。別人走錯路,自己不要跟上去。

◎參學,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厚待好處,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,才叫做參。不吃其虧,參不到東西。所以忍字非常重要,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,更要忍一切的辱,別人怨恨我們,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緣。只有能忍辱,才能啟開大智慧。

◎出家人,不論是對、是錯、是好、是壞,表面但唯唯諾諾,應付應付。不管是耳朵聽到的,眼睛看到的,心不起分別,不去執著它,這就是心出家。出家人如果一天到晚,說這個人好、那個人不好,論是論非的,這就是身出家,心沒出家。我們說別人不好,這個不對、那個不對,這並不是對方不好,而是我們的眼睛看出去,耳朵聽到,在分別好壞,而這種分別直接通到我們的心,讓我們的心起煩惱。

◎說人的是非,本身就是一種惡念,如果不去分別,我們的心自然就會安定下來。如果我們看到不對的事情,或不如法的人,能夠心裡明白,而不表現出來那才是真功夫。

◎別人說我們,不論自己是對是錯,還是被冤枉,都唯唯諾諾,以不辯應之,心中不起煩惱,則智慧生。若是執理與人辯白,則無明起矣。

◎別人對我們越是不好,我們越是要發慈悲心善待對方,要對他越好,越要度他。不可像俗人一般起瞋心、結冤仇,出家人心要無瞋。

◎了生死,必須袪無明習氣,要忍辱,忍辱第一道。

◎人家侮辱我、欺負我、佔我便宜,如果我們能忍下來,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,也不去掛礙它,這樣,不但宿世業緣消除,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,又能增長福慧,延長我們的壽命。

◎出家,主要在演「忍」這場戲,演得過,就是佛菩薩。

◎離一切相的清淨無礙,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。

◎出家人要事無所求、心無所住。

◎要省卻煩惱,凡事當隨從大眾或他人的意見,不可強就自己的看法。只有自己的事情,可以聽從自己的意思,這是忍辱的方法。

◎較能幹的人不好修,就會想怎樣怎樣?

◎越是能幹,越有才華的人,越是要卑下謙虛,要以大慈悲來待人處事,才不會失敗。

◎被稱讚而不會起超歡喜心或貢高心的人,我們才能稱讚他。

◎出家飯要吃得穩,就當切實苦行。

◎修行人是境遇愈壞愈好,出了家是愈苦愈好。

◎去我執,從粗衣淡飯做起,淡泊慾望,不要分別,無人我眾生壽者相。

◎修行要眼裝沒看到,耳裝沒聽到,老實念佛。現在你們都是眼睛睜大大的,仔細看看。

◎修要修到自己沒有做什麼。

◎修行要人家愈不認識,愈好修。

◎凡事好壞皆不形於外,例如生病了,也不要讓人覺得你生病了。像師父雖有病,但誰看到師父都說師父身體很硬朗,也沒有人知道師父身體有病。

◎修行不是修給人家看的,修行是向內不是向外的,要給人感覺不出來,這樣我們也好安心辦道。

◎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,而且當我們修到將苦化為樂時,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,無不通曉,而智慧大開。

◎修苦行是從苦中越修越不覺得苦,而且漸漸覺得輕鬆快樂,並沒有感到是在工作,這就是業障漸漸在消,若是越做越覺痛苦煩燥,那就是業障在翻絞。不要以為佛菩薩是多苦,佛菩薩已從苦中磨得業障消除,沒有苦感,做什麼事都已輕鬆自在,也不覺得自己在度眾生。

◎掃地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要會掃,要能高高興興的掃。

◎經藏的智慧在吾人心中,這個無量無邊如海的智慧,不是用開示或講經可以開出來的,這是一種般若智,由心中自然流出。

◎現在的出家人,多攀親攀戚的俗家樣,沒有出家人辭親割愛的氣魄,又多爭名奪利的名聞利養心,沒有出家人息心淡利的道風。

◎看經要能解意,解意要能並行,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,才名為轉經,否則便是被經轉。如果看經、看戒得到一點知解,便拿來批判他人,偵察他人有無做到,心生分別,徒增我相、我慢與是非,也是被經轉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nelym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